相关链接:茂名市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《茂名市乡村产业项目点状供地实施细则》的通知
土地问题是关系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。盘活农村土地,吸引资本、人才、科技等优质要素下乡,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、促进农民增收,打通城乡要素流动。作为一种灵活、精细的土地利用制度,“点状供地”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土地占用指标,还能有效解决了项目用地报批成本高的问题,更有利于乡村休闲项目落地。
“点状供地”政策是伴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产生的,主要用于破解广大乡村地区旅游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、第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用地难题。区别于传统片状供地,点状供地强调的是土地供应内容的变化,对于点状供地项目区内的“生态型”部分可只征不转,按租赁、划拨、托管等方式直接使用。点状供地,应以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为宗旨,位于城镇、产业园区开发边界外不宜成片开发的项目,充分依托当地自然地理特征,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项目需求,根据建(构)筑物占地面积实施点状布局,按照“建多少、 转多少、供多少”的原则进行点状用地报批、供应,对项目区内的非建设用地无须办理土地转用手续。
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政策,更好体现茂名特色,茂名市及时制定了《茂名市乡村产业项目点状供地实施细则》(下称《实施细则》),旨在承接上级政策支持,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如何利用好“点状供地”政策。
从2015 年浙江省率先提出“点状布局、垂直开发”开始,各地纷纷开启探索开展点状用地试点的浪潮;2019 年,《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,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“点供”用地。随后,在广东省2019年印发了“点状供地”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后,从珠三角地区逐步向外扩散延伸,各地也逐步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“点状供地”实施细则,其中包括茂名市目前正在编制的《茂名市乡村产业项目点状供地实施细则》。
《实施细则》宏观层面上与乡村振兴政策进行衔接,致力于如何服务好乡村振兴政策,有利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在用地用海范畴的政策保障。此外,《实施细则》延伸了“点状供地”政策的理解,明确了“点状供地”政策区别于传统片状供地的优势,运用“点状供地”政策进行土地实际开发利用,既保护了原生态的产物,如耕地、水田等,又增强了对休闲旅游、文旅康养等项目用地的保障能力。传统的片状供地方式在茂名市乡村地区实施起来难度较大,具有申请用地程序负责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多、农用地占补平衡任务重、投资商资金压力大等缺陷。
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高、产业链类型丰富,需要配套一定规模的住宿、餐饮、观光、服务等基础设施用地和经营性用地,但由于茂名本土地势落差较大,信宜、高州等县区海拔相对更高,而以往的乡村往往就在这些海拔高的地区。自“国土空间规划”的概念提出以来,受“城镇开发边界”、“基本农田保护区”、“设施农业用地范围”、“建设用地指标”等多重制约,以信宜、高州为代表的高海拔乡村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而乡村供地、农地转用、占补平衡指标等问题无法解决,就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贫困问题;因而《实施细则》的出台势必更贴合这些位于山区里的农村,让网络不畅、道路不顺的农村百姓也真真切切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和民族的自豪。
相对比传统片状用地的供应方式,“点状供地”能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,从根本上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纾困解难。实际上,在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稀缺的背景下,各地能获取用于农业发展的用地指标非常有限;耕地保护严,农业设施用地有待扩容;投资保障弱,经营权融资政策有待完善。而此事制定的《实施细则》从法律层面明确了“点状供地”政策该如何在茂名玩转、又该如何进行实操,使现行法律政策中土地价值评估标准、经营权抵押客体范围等规定更明晰。
综上所述,《实施细则》的出台,更有利于茂名本土利用和推广“点状供地”政策,通过分散划块、点状分布的用地选址,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精细化、精准化、集约化程度,降低用地成本,也真真切切地为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提供了政策通道。